生態養豬場建設方案
在我國養豬業現狀和社會發展趨勢下,養殖戶只有建設生態豬場、做好養豬大棚建設、走節約型、無污染的循環經濟模式之路,才能提高我們養豬的技術含量,提高養豬生產水平、產品質量和安全性,創造更高的經濟、環境和社會效益。
一、現代養豬業的現狀
養豬生產投入的是房舍設備、飼料、水、人力、煤電油等能源、疫病防治藥械等(都直接或間接消耗資源),產品是種豬、肉豬,廢棄物是糞尿污水、惡臭、有害氣體、塵埃、微生物(處理利用不當必然嚴重污染環境)。
二、生態養豬業的特征
1、產品綠色化:生態養豬業提供人們的產品是無污染、無殘留、對人類健康有益、衛生的產品。
2、生產無害化:生態養豬業整個生產過程不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污染物。動物糞尿污水及其他廢棄物被轉化成為有用的資源。生態養豬不污染環境,環境也不污染養豬。
3、資源系統化:系統組合各種資源,形成以豬為核心的高效生物生產系統,使自然資源、社會經濟資源得到合理、充分利用。
4、生物多樣化:生態養豬除考慮豬這一動物外,還充分考慮其他許多生物。對豬而言,也堅持品種多樣化。
三、生態養豬場的建設
1、豬舍:豬舍一般寬4~6米,長8~20米,立柱高1.8~2米,頂高3米左右。座北朝南,屋頂要做好保溫隔熱設計,以利冬季保溫及夏季隔熱,房頂設有可自由開閉的窗子,陽光可照射整個豬床面積三分之一,南北墻可設大窗或使用卷簾,并且從太陽升起至太陽落下,可照射整個豬床的每個角落,這樣可使豬舍內部的微生物可適宜地生長繁殖。
2、大棚:養豬大棚跨度一般為4~5米,長度為20~25米,四周圍欄高1.0~1.2米,支撐大棚可用空心磚等材料砌成,棚高一般在2.7~3.0米。材料可選用鋼筋、水泥等材料,頂部覆蓋塑料薄膜、編織布、草簾等。大棚四周不設圍墻,夏天等于是個涼棚,冬季放下塑料薄膜就成為一個暖圈,冬暖夏涼,為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。
3、豬圈:通常每間豬圈凈面積約25平方米,可飼養肉豬15~20頭。一般每頭豬占地1.2-1.5平方米。向地面以下深挖50~90厘米。
4、總結:在我國養豬業現狀和社會發展趨勢下,養殖戶只有建設生態豬場、做好養豬大棚建設、走節約型、無污染的循環經濟模式之路,才能提高我們養豬的技術含量,提高養豬生產水平、產品質量和安全性,創造更高的經濟、環境和社會效益。最終走上真正的成功之路。
首先要合理規劃養豬場的化糞池,根據養殖數量確定好化糞池的大小,可采用三格,底部和周圍用磚砌好,并進行抗滲設計,頂部采用鋼筋加水泥徹成的石板。
小型養豬場所產生的糞便可以做植物肥料、制作成沼氣、堆積發酵成植物肥料等,也可以建一個沉淀池,將糞便進行三級沉淀,在糞水變清后再進行外排。
大型養豬場糞便可以制作成沼氣,形成再利用資源,或者是加入微生物制劑、輔料等物質進行堆漚,加工成有機肥,用于農業種植,實行再利用價值。
養豬場滅蒼蠅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滅蠅藥進行誘殺,或者是噴施環丙氨嗪進行滅蠅,除此之外,還應加強衛生管理,有條件的養豬場還可以安裝紗窗和紗門進行防蠅。
養豬場滅蚊子最有效的方法是藥物滅蚊,可以在蚊子繁殖的場放投入或噴灑藥物,以此來消滅蚊子和蟲卵,其次可以安裝紗窗、滅蚊燈和使用蚊香驅蟲。
選擇無病蟲的百合種球進行合理栽種,出苗前松土鋤草,出苗后追肥澆水,促進生長。
農村現在處處是機遇,比如缺有機蔬菜、網絡銷售農產品、舊房翻新、種植技術服務、主題農莊等項目。
選用腐葉、園土等進行調配成基質,然后移植葉仙,移后澆水促進生長,后期適時施肥,并進行嫁接,提高觀賞性。
白條豬又稱為半片白條,是生豬在屠宰后,然后去除頭、腳、內臟等剩余的部位,會沿著生豬背部劈開,并不進行其它加工。
在3月份整地施肥,選擇飽滿的孔雀菜種子播種,一周左右即可出苗,出苗后揭開地膜,并澆水施肥,長至15厘米左右進行采收。